一、Moment of force的漢譯

力矩的英文是moment of force, 但對日常英語,moment卻為“時刻; 瞬間,片刻”之意,比如 In a moment he was gone(一轉眼他就溜了)。在牛津英語詞典中,其基本意思也是: point or very brief period of time,所以從“moment of force”到“力矩”也是有故事的。這個故事包括兩個糾結,之一個糾結是moment of force在英語中咋就有“力矩”的物理意義,第二個糾結是從英語的moment of force到中文的“力矩”。
李善蘭塑像
第二個糾結過程也是蠻長的,早在1922年李協[1] 在1922 年的《科學》雜志上撰文稱:西國名辭譯為華語,其難得切當之義者多矣,而無如`moment' 一字為尤難,于此一字聚訟者多矣"。直到近年,仍有諸多學者專家探微溯源[2,3]。大體情節是這樣:1859 年,李善蘭等曾在《重學》中將"moment of force" 翻譯成“重距積”或“質距積”和“實生動力”;1904年,伍光建在《最新中學教科書·力學》中使用了力矩;1934年1 月31 日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物理學名詞》,官方背書moment 譯為“矩”,此后中文物理教科書逐漸統一使用
“力矩”; 從1859年到1934年這期間,“moment of force”曾被譯為重距、能率等詞。對此感興趣者請讀文獻[2,3]。
二、Moment 何以有物理意義的矩
KFC教力學專業的專業英語課,所以對之一個糾結頗感興趣。
關于moment的詞源,有的說是來自古法語的moment,也有的說直接來自拉丁文momentum。Momentum的英文意義是"movement, motion; moving power; alteration, change"。這個感覺離“point or very brief period of time”還是有距離的。
西方也有日晷
在歐洲中世紀也有像古代中國那樣的日晷計時器,太陽move, 日晷指針的影子就move。在它們的計時系統中,晷針影子的move刻度就記為一個momenta, 大約相當于現在的90秒(日出到日落為一天,一天分為12個hour, 每個hour分為40個momenta)。因為在那個時代,計時工具落后,人的日子過得也佛系,所以90秒肯定是相當短的,大概就這樣moment就有了時間的意思(這是KFC的推斷,細節待考)。
日晷時間的劃分(左邊一天,右邊一周)
KFC還想扯moment與矩的關系。KFC估計moment有物理的“矩”之意是從意大利語momento舶來品(1830年之前moment應該沒矩之意)。
伽利略博物館
意大利的伽利略博物館主任加盧奇(Paolo Galluzzi)認為: 伽利略使用momento della gravit概念是出于融合源自于阿基米德的幾何靜力學和源自于亞里士多德動力學的考慮,其最初目的是建立一門新力學,借助于重量、力和速度等概念對物體的運動給出因果的和數學的解釋。
這里面很有意思,伽利略是想統一阿基米德和亞里士多德兩套理論。按照現在教科書(也是力學學科體系的反映),先要談質點運動,然后談剛體,再談變形體,…….。也就是讓KFC來演繹力學,首先會去考慮質點的運動規律,可是質點的運動規律(遵守牛頓第二定律)怎么能扯到力矩上呢?
KFC沒有系統地去讀希臘科學史,但是零零碎碎地了解讓KFC覺得阿基米德所感興趣的運動并不是質點的運動,而是在當時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 *** 的運動。如果阿基米德的重點是 *** 之類的定軸轉動物體的力學和運動特性,那么這個運動(現在術語應該是轉動的角加速度)就與力與力臂乘積有關了,這也許是伽利略將“動(momento)”與兩個物理量之積聯系起來的原因。這段當然是KFC的胡言亂語,但是自我感覺還是有點道理。
當英國人將伽利略的momento弄成純正英文moment后, moment也許就有了兩個物理量乘積的意思了, 并在此基礎上演繹出statistical moment, moment of inertia。這就有點像現在漢語時髦字“粉”,它最初是從英語fans譯成“粉絲”來的,現在則有“圈粉、吸粉”等詞。
物理的moment of force中moment翻譯成漢語的“矩”,還是頗有功底的。譯者伍光建15 歲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每試名列之一。畢業后奉派赴英國,先入格林威治海軍大學深造。后轉入倫敦大學,習物理數學,轉習文學,曾經翻譯過大仲馬的《三個火 *** 》、狄更斯的《勞苦世界》、歌德的《狐之神通》、 勃朗特的《呼嘯山莊》等名著。
漢語的“矩”有矩形的意思,它當然讓人想到長x寬的圖景,另外也與李善蘭的重距積譯法有親切感。目前“矩”的概念在數學、力學和物理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三、科學功利性的思辨
如果上述“胡言亂語”有點道理,那么KFC則對“科學和教育是否有用”有點話要說。
意識機械化是終極科學
國內很多學者堅稱“國內學術水平上不去,原創性少”,是因為我們太追求科學和教育的功利化。這些人群往往會羨慕西方的教育,特別是古希臘的學術思想(比如當時發展的圓錐曲線在當時就是科學家的個人愛好)。然而若阿基米德更關心 *** 平衡,而甚少關心質點的運動,那么KFC看不出這些學者念念在茲的阿基米德更喜歡“無功利性的純粹興趣”。即便是亞里士多德(對其豐功偉績的真實性,KFC也是懷疑的,見有點詭異的亞里士多德),他所關心“重的比輕的下降快原理”,也是用來指導當時人們生產實踐的吧。
有人認為純理論的研究不必有用,比如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但是KFC 認為此類研究至少有三個用途。之一,解決了研究者的飯碗(你選擇了這條道,不折騰出點東西來,何以養家糊口!;像佩雷爾曼那樣搞完龐加萊猜想后把自己雪藏起來的人少之又少)。第二,消除了人類對未知的不確定性。作為從低等生命進化來的人,不喜歡不確定性,本能上有消除不確定性的情結,也就是你不解決這個猜想,還會有別人來琢磨這件事,你解決了,就不用浪費其它人的浪費了,從而降低人類社會成本。第三,研究過程帶動了相關應用數學的發展。
科學不是沒用,而是潛伏期長(受益面廣),而技術之用的潛伏期短,很多人看起來就覺得有功利性。對于進化過來的人類,一切群體行為(不是個體離群行為)都一定是有目的,只是有些功利在個體和短時間內不明顯而已。
推崇科學無用論誤國誤民。想想古希臘,科學在當時很發達了,可是他們壯大了自己國家了嘛!? 還不是在那個小地方打轉。
有些學者反思宋元以后,中國的發展為什么比歐洲國家慢下來了,尤其是科學技術。有的人認為中國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只求實用技術,不求理性,這導致科學不發展。還有的認為中國文字不如拉丁字母容易抽象化和代數化(其實漢字也有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這些都有一定道理。但KFC認為最根本的是在農耕時代,這塊土地對科學的需求性不強。
在農耕時代,中國這塊大地太肥沃,政權太容易生存了。北邊沙漠、西邊大山、東邊大海、南邊森林瘴氣,沒有往外走的動力,誰占據了這片土地,誰都愿意在這待著不愿意動。即使像鄭和那樣出去轉了轉,也只是轉了轉,還是回來了。所以社會對伽利略、牛頓那套理論沒有需求。
歐洲大航海時代就不一樣了,歐洲人想到亞洲來弄寶貝,通過航海來弄寶貝,他們需要在海上導航,自然需要了解星象。他們要搶別人的東西,自然要把槍炮弄得威力大一些,準一些,他們從海外把生產資料掠奪回去進行深加工,自然需要好的機器。同時資本主義的競爭也鼓勵他們相互較著勁把輪船、槍炮和機器做好,這自然促進了這方面的研究。
KFC認為,不是我們人種不行,不是民族不行,也不是文化不行,而是在特定條件對科學沒有需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若社會和 *** 的決策使得對科學技術有持續需求了,中國的科技一定會發達!
關鍵詞:
moment是什么意思
力矩的英文
科學功利性的思辨
日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