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對于個人、單位等拒不分類行為明確了相應的處罰措施。記者昨天了解到,僅今年以來,全市城管執法隊伍辦結的各類垃圾分類案件就超過了1.5萬起。為了體現精管善治和執法溫度,南京多區域還探索出各類“柔性”執法方式,通過社區服務、“首違不罰”等措施代替硬邦邦的“一罰了之”。

雨花臺區景明佳園是一個“巨無霸”小區,入住了6600多戶居民,總人口在兩萬左右。小區每天產生的各類生活垃圾約10噸、廚余垃圾在3噸左右,目前建成的垃圾收集點多達14個。南京啟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后,小區居民的配合度起初并不高。景明佳園社區負責垃圾分類的工作人員徐飛介紹,為引導居民愿意分、正確分,雨花臺區執法大隊黨總支和景明佳園社區黨委去年5月開啟共建,一方面配合社區加強宣傳,到小學開展垃圾分類“小手拉大手”宣講活動,到小區開展廣場咨詢,參與小區垃圾撿拾志愿服務活動等;另一方面,在小區打造了一處以黨建為引領,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紅色小廣場,用于社區在廣場組織學習垃圾分類知識、開展垃圾分類趣味活動等,于潛移默化中增強居民垃圾分類的自覺性。昨天,記者走進景明佳園小區的紅色小廣場時,雨花臺區的執法人員正一溜排坐在宣傳臺前為居民提供垃圾分類宣傳指導,另一側,部分居民正在進行垃圾分類的小游戲。“每天早晚垃圾投放高峰時期,執法隊員、社區工作人員、垃圾分類指導員都會聯合進行巡查督導,對于不分類的居民上門勸導,勸導后仍不做好分類的則進行相應的執法。”雨花臺區城管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網格化巡防中隊副中隊長孫逸舟介紹,在該小區的執法并不是一罰了之,而是讓居民用相應的社區服務“代替”不規范行為的處罰。
記者了解到,如雨花臺區這樣在垃圾分類中推動“柔性執法”的還有不少,例如,浦口區以“社區義務勞動”代替處罰,江北新區推動“管執聯動”,六合區嘗試“首違不罰”……
市城管綜合行動執法總隊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趙樹新介紹,兩年來,我市的垃圾分類案件辦理已經逐步從“零星少量”走向“常態專業”;案件類型從簡單的“垃圾亂扔及垃圾落地污染環境”類案件延伸至垃圾分類的“投放、收集、運輸”等各環節;處罰對象涵蓋了物業小區、餐飲企業、運輸單位、建設工地等各類管理責任人主體。今年以來,全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隊伍共辦結各類垃圾分類案件15051起。( 顧小萍 )
關鍵詞:
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拒不分類行為
柔性執法方式
各類垃圾分類案件